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身所欠缺的东西。我们通过社会交往,与他人建立关系,能吸收到别人身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能从他人那里获得收益,也是一种回报,也可以使自己更强、更优秀。这就是社会关系的回报理论。
徐志摩7岁的时候就对语言及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15岁时,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因此他很希望能有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一下自己。后来,徐志摩听说梁启超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老师,而且对学生又很好,于是想拜梁启超为师。但是,梁启超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想拜他为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徐志摩听说表舅与梁启超相交颇深,于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请表舅从中为其引见。
在表舅家中,徐志摩对表舅表现得非常谦恭,一席谈话向表舅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以及想拜梁启超为师以使自己有更大进步的迫切愿望。表舅觉得徐志摩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他亲自带徐志摩去梁启超家,让其拜在梁启超的门下。
后来,在梁启超的精心指导下,再加上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徐志摩在诗歌上的造诣突飞猛进。最后,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徐志摩之所以要拜梁启超为师,是因为他想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得到回报,即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正是他的谦恭、真诚之处打动了表舅,也为随后的回报埋下了伏笔。
社会关系带给个体的回报体现在方方面面。可能是长久回报,也可能是即时回报,也可能是潜在的回报。在这些各种回报中,一种意想不到的回报可能是人们最想要的,也是关系的“促进剂”,比如王小姐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