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贩盐都是杀头的罪。
陶大娘虽然只是一个村妇,可这个理她还是懂的。她拒绝了紫苏的提议,而紫苏在遭到拒绝后,也没继续说,似乎就罢手了。
接下来的几天,紫苏做了分工,三弟和四妹继续将那些点盐树果子上的盐花刮了装陶罐。她则和陶大娘钻林子捡蘑菇。
在持续了几天的早出晚归后,捡的蘑菇似乎能顶上一段时间的口粮,最重要的是那四罐子的盐,让紫苏长长的舒了口气。有了这四罐子盐,她相信,平安的过完这个冬天问题应该不大。
这天陶秀才家的大公鸡才叫第一嗓子的时候,紫苏便悄悄的爬了起来,她先是看了眼因为吃饱肚子而睡得香甜的三弟和四妹,然后才轻手轻脚的出了门。
拿了一个隔夜的冷红薯,紫苏背了竹篓子便出门了。
第一次出门,她没打算背上盐罐,先摸清楚了所处的环境再说。
去镇子上的路,她早几天就打听清楚了,顺着大路走,估计走一个半时辰的样子就能到。
山间的路,不是那么好走,黄泥夹着青石板铺成的路,不是那么好走,好在一路都是下山路,走起来便不是那么吃力,青山绿水风景倒是很不错。
待到了镇子里,紫苏已是汗湿夹背,她停也没停,先是走到那些卖吃食的铺子前,仔细的打量着,试图找到他们吃剩扔弃的饭食,只是走了几遭,却没在一家店外找到。她不死心,又绕到店铺的后巷,虽说这次找到了几只木制的羹桶,可除了一些馊臭的羹水外,再无其它。
想来也是,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有吃不饱的哪有吃剩的!
继续在镇子走了约有大半个时辰后,紫苏放弃找到吃食的念头,从而将目光放在那些大户人家扔弃的废弃物上,这次到是小有收获,捡到几件穿旧的打着补丁染了迹渍的衣裳,还捡了些废布头。
到得午时感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时,紫苏取了那个冷红薯出来,剥了皮一口一口的吃得极慢,目光却是停在不远处摆着小摊卖包子馒头的小店上。不知道,如果她拿盐跟他们换馒头,可行不可行。
小店是个年约四旬的妇人开的,带着个面黄肌瘦的约六、七岁的女娃娃。生意其实并不是很好,想来也就是能糊个嘴吧。
“婶子。”
妇人抬起头看向紫苏,“小娃娃是要买包子还是馒头?”
紫苏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