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回报秦王,秦昭襄王发怒,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消灭赵国吗?”
秦军北取太原,南克南阳,到是年9月,邯郸外围的皮牢和武安尽皆陷落。
10月,由于赵军主力丧失怠尽无力抵抗,秦军长驱直入,进抵赵都邯郸城下,历史上著名的邯郸保卫战打响了。
长平之战中死伤60万赵军,赵国当时几乎家家戴孝、户户悲声,这造成赵国举国上下对秦国充满切齿的仇恨,因此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保卫赵国都城。结果在短短数月时间内赵国就组建起一支四十万人左右的jūn_duì,但jūn_duì中多为40岁以上的老者和18岁以下的弱童。赵王任命年过70的老将廉颇为总指挥,同时紧急加固邯郸城防御工事以应对秦国的攻城。在军事备战的同时,赵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派出以平原君
赵胜为首的外交使团游说列国寻求各国对赵国的援助。
赵国境内(今中国河北省东部、南部)
镜头1:
大批民众扶老携幼、驱赶牛羊向邯郸方向转移,城郭焚弃,坚壁清野。
镜头2:赵国紧急征兵,民众争先恐后。一名老者也拿着宝剑来应征,军官婉言谢绝。
老者生气的说道“我的两个儿子都死在长平,一个随军浣洗的儿媳至今下落不明,你们不让我这把老骨头随军拼死去杀几个秦兵,难道让我在家等着虎狼上门屠戮吗?”,
镜头3:赵国国王一身重甲出现在朝堂,鼓励大臣放弃幻想,勇猛迎敌。
镜头4:赵国平原君赵胜赈济灾民,抚恤百姓,大声疾呼:决死抗战!
镜头5:赵国妇女在王后和王妃的带领下,彻夜缝纫,赶制戎装。
镜头6:王府的宦官也非常认真地拿起刀枪cao练。
邯郸城墙,巍然耸立。
护城河水,池满波平。
城上,赵国将士严阵以待。
城下,秦**队铺天盖地如蝗虫般涌来。
秦军在王陵指挥下抵达城前,王陵百般威吓,并派出使者登城,传递劝降信。
廉颇怒斩来使,用强弓硬弩把劝降帛书和使者的头颅she还秦军。
王陵大怒,挥剑下令攻城。
秦军的各种人力抛石机发she。它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转动发she。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记载有七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过,需250人施放。后来还出现了驱动马匹用于牵拉的大威力石炮。(古代的炮字为砲,意为石头包)
这东西威力如何?敌军军阵一扫一片、夯土城墙一砸几个坑,多砸几下,城墙就容易坍塌。多架石炮一齐发she,大小石头如雨而下,对密集的敌人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发she大石头就是古代重型迫击炮,发she小石头就是公元前喀秋莎!)
这还是拉力石炮,后来又发明了威力巨大的扭力石炮,威力最大的:一吨重的大石头能横飞数百米,一般城墙在它的打击下如同纸糊。即使像秦军那样坚固的战阵,在它的打击下也会顷刻瓦解。可惜这种威力巨大的古代武器,不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扭力石炮是元代才从罗马引进的。
秦军装备的巨型弓弩,转动绞轴和鼓轮,进行齐she。
秦军弓箭手各种弓弩齐发。许多赵军士兵中箭倒下或跌落城墙,城上城楼砖瓦齐飞、轰然倒塌。
.
秦军用巨木架设桥梁,跨越护城河,架设云梯攻城,秦军敢死队爬云梯而上。
赵国士卒使用长竹竿和原木推翻云梯,弓弩齐she,秦军大量跌落。
赵国士兵用滚木雷石猛烈砸击城下秦兵,一片鬼哭狼嚎。
赵国士兵用沸水和滚油泼下,秦军被烫得挣扎翻滚。
赵国士卒泼洒油脂并点起火把投掷城下,秦军战斗器械大量被焚毁,秦军士兵身上着火翻入护城河,淹溺其中。护城河面上浮油燃烧,浓烟滚滚。
秦军使用火箭she击,引燃赵**队城墙上的油锅,又使守城赵军遭到焚烧。
赵军也使用巨弩和抛石机打击城下较远处的秦军,秦军伤亡惨重,心惊胆战。
赵**民合力歼灭少数爬城而上的秦军,城下尸体堆积,烟焰升腾,惨不忍睹。赵军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也往往很短时间就伤亡殆尽,后面接替的就前赴后继,艰苦作战。
秦军筑起多座高台,she击城上守军。城上用抛石机将其尽数砸毁。
王陵无计可施,只好鸣金收兵,拖死扶伤退避到较远地方安营扎寨,对赵国都城邯郸进行长期围困。
秦军连续数ri停止攻城,诱骗赵国放松jing惕,然后派出特种部队趁无月之夜悄悄爬
城偷袭,却触动城墙上布置的响铃,遭到猛烈打击。
秦军冒着赵**队居高临下的打击,挖渠引干护城河水,填土埋平。
反复攻城之下,多处城墙坍塌,秦军猛烈突击坍塌城墙的缺口,结果缺口又被双方士兵堆积如山的尸体封堵,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秦军断绝邯郸水源,军民掘井取水或汲取雨水、融化雪水来应对。
赵国城外地方部队伏击秦军辎重部队,抢夺、焚毁粮草,秦军饥馑难捱。
冬天到来,寒风刺骨,白雪皑皑。
秦赵两军依旧不分昼夜地激战。危急时刻,赵国国王带领王室内臣,持戈登城作战,极大鼓舞了邯郸守军抗敌的士气和决心。
赵国邯郸城上,廉颇正指挥赵**队与秦军苦战。
军兵:“报!城上滚木雷石不足!”
廉颇:城中百姓房舍,多为土筑,上蔽茅草,拆之无用。侯门大户,多巨木大石。速去拆毁,以充军用!
军士无言不动。
廉颇喝令:先拆吾府,再拆宫墙。王公侯门,照此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