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才说的盗墓风,唐朝是最盛行的吗?”郑飞问道。
“记得在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盗墓高峰。第一次是在西汉,当时官方允许民间私人铸钱,而春秋战国和秦代的墓葬中陪葬品最多的也是铜器和兵器,这成为铸币者盗墓的直接动力。第二次是在清代,是历史和文物研究者为了考据历史的研究性盗墓,这一次盗墓高峰对古墓的破坏性不大,也的确给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后来时间持续最长的盗墓高峰出现在现代,文物走私的暴利成为更纯粹的诱因。”猴子道。
“太可惜了啊,在考察好多墓室的时候,经常看到有很多文物都是被人为破坏的,你说你带不走就留下好了,何必呢!”
“一般来说古代墓里所埋文物极其珍贵,一旦被盗墓者发现,当即会铤而走险进行盗掘。盗墓者一般看重轻便易携且又价值昂贵的金属器物,对于大件的陶器有时会因无法从狭窄的盗洞中搬出而进行恶意毁坏;另外,盗墓者对墓葬方式等风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因此那些看似朴陋无华实则更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文物却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猴子道。
“这在墓室设置致命机关看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样也好,得以保留很多珍贵的墓葬。”郑飞道。
“古代的盗墓,多是王者行为,从伍子胥,到项羽,再到刘去等都是这样。其中的曹操可以说是盗墓之王,电视上曹操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英雄,但在民间传说里,他却是一个典型的奸臣形象。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实不在于他的奸,而是其盗墓行为。据说,在他打天下之初,为了筹集军饷,曹操想到陪葬甚丰的王陵,遂打起了盗墓的主意。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打到哪盗到哪,哪座陪葬多盗哪座。曹操盗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砀山王墓,这里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构建规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称“天下石室第一陵”。刘武是刘邦的孙子,其父是汉文帝刘恒,哥哥是汉景帝刘启。刘武正处“文景之治”、国富民丰的年代,可以想见刘武陪葬的丰厚程度。而墓室内更是机关重重,墓道都是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那时没有大型的起重设备,曹操究竟是这样把里面的陪葬品盗出去的,至尽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猴子道。
“那他一定发达了,这么大的墓葬陪葬品是少不了的。”郑飞眼睛里大放异彩道。
“那是当然!《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猴子说道。
“那曹操难道不怕死后有人盗他的墓吗?”郑飞问道。
“怎么不怕,他也是凡人啊!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三国志·;; 魏书》中记载,公元二一八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不只如此,为防盗掘还做了好多疑冢。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同一时期罗大经著作《鹤林玉露》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史又称,曹操实际葬在高陵,又称西陵,但高陵在哪,至今仍是让考古界困惑的一个谜团。看来,曹操防盗墓与盗墓都很专业。”猴子望着渐渐小了下来的火势说道。
“哎,咱们可怎么办啊,一把破火把好东西全烧毁了。”猴子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一脸的可惜。
猴子也禁不住苦笑了一下,走到燃尽的棺墟旁想看看有没有烧剩下的宝贝,突然一阵‘刷刷’的声音响起,随着声音的不断增大,地面也随之摇晃起来,脚下似乎有东西在流动,双脚不由自主地颤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