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摇纺车右手摇转纺轮,左手握棉条徐徐从纺锭旁移开,此时棉绪便被抽出引产。足踏纺车,纺工以足运轮,左手握棉条,右手抽绪并均捻。人的左手5个手指最多能夹4根棉条。因此,在我国古代技术典籍中,三锭四锭的纺车并不缺乏记载。可见,在我国的棉纺织历史中,“多锭”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只是纺车的锭数都无法突破人的手指的限制。
“我看你研制的珍妮机,无论是锭子或棉条都是通过置在框架两旁的一根横木集体运动的。如果把这个横木的装置改装在大纺车上,我觉得制出几十锭的棉纺大纺车也是可行的!”
理论上,要解决4锭以上棉纺纱机的棉条放置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造一支“大手”,代替纺工的左手,以便握拿4个以上的棉条。珍妮机上的横木装置就相当于这支“大手”,如果纺工左手握此横木,徐徐拉向左方,逐渐离开纱锭,就是代替人工抽绪的工作。
听了袁宝山的改造思路后,杨邵文哪里还坐得住,早饭也没顾得上吃,连忙拉着他到工场去研制棉纺大纺车。
杨邵文研制珍妮机的工场场地有些乱糟糟的。他为了研制能纺粗纱的多锭纺纱机,尝试了许多机械构件,只是都不太成功,许多工件被他摆放的到处都是,他也没顾得去整理。
袁宝山眼尖,发现了几根圆柱形木质零件,问杨邵文有什么用的。
“这是罗拉装置,英文roller的翻译语。”(罗拉纺纱,由怀特与保罗发明,是现代纺纱机械的重要组成结构。其出现的年月还在珍妮纺纱之前,只是当时并没引起太大的反响。)
罗拉纺纱,这是杨邵文这段时间研究的一个课题。他听人介绍,上海那边的机器纺纱机大都有这种装置。杨邵文根据别人的模糊解释,而英文roller差不多就是“辊”的意思。自己稍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它的机理。他让工匠打造了一套木质罗拉装置,希望能用在手工纺纱机中。只是木质结构实在不敷使用,钢铁结构又很不经济,慢慢也放弃了这套结构。
袁宝山也是个出色的匠人,听杨邵文一解释,也就明白了原理。
“我改造大纺车的思路是模仿手摇单锭棉纺车的纺纱动作制成。这罗拉纺纱的原理应该是与足踏棉纺车的动作相同。前后两对罗拉正相当于纺工左右双手的手指。中国纺工靠双手的距离来抽绪。在罗拉纺机中棉纱由每对罗拉之间的夹缝中通过,形同两指夹值棉条,前后两对罗拉的旋转速度不同,因而将棉绪抽长。”
“是的,确实就是这么个原理!”
杨邵文见袁宝山若有所思的模样,知道他又在考虑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了。“袁老,咱们还是继续研究大纺车吧,罗拉纺纱我已经放弃了!”
“为什么?以我的理解,这个罗拉纺织应该能更准确的控制拉伸倍数,纺成的纱线应该能更加均匀!”
“它能纺出更好的纱是肯定的。只是要制造出合格的铁制罗拉装置并非易事,我用木质结构又不能满足要求。这罗拉结构怕是不适合用在手工机具上的。”
听他如此解释,袁宝山也就没再说什么。他自己也知道机器的制造成本从来都是很敏感的因素。当下便也不再多说。
接下来的几天,杨邵文与袁宝山两人根据《农书》上对大纺车的记载,结合横木结构,研制适用与棉纺的多锭大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