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了凉王刘蔄、国相刘虞、都督关羽以及贾诩、张既等人,赵兴在一万龙骑军的护卫下,带着张济一家、李儒等人以及《晋报》记者团,沿着当初前来凉国的道路,慢慢悠悠地向东而行。
自从晋国成立以来,赵兴的安全便被护国军列为最为重要的任务,无轮他在哪里抛头露面,身边必须有忠心耿耿的大军护卫,而且人数不少于两个师一万人。
尽管赵兴本人不以为然,但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样的安排毫不过分而且非常必要,因为想要暗算赵兴的势力太多,如果一旦有所闪失,所有以赵兴为核心的人们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就将化为泡影。用张辽的话说:三哥的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大汉所有百姓。
因为上上下下都十分的重视,所以到现在为止,从未传出赵兴遇刺这种狗血的事情。就算世间有王越这样武艺高超的剑客侠士,他们毕竟只是一个小团体,想要避开一万精锐战士的层层护卫直刺赵兴,这件事情想一想都让人觉得疯狂。更何况,赵兴不是一只小鸡,谁想宰就能宰。想碰他的人,目前基本上都消失了,没有消失的也在惶恐之中度日,这就足以证明他和他所代表的势力有多么强大。
这一次前来高平接应赵兴返回晋国的一万龙骑军,是由张辽本人亲自带队。这样的安排,不仅是为了保险起见,也是因为赵兴暗中交给张辽的一些事情,基本上已经办妥,需要张辽在赵兴抵达上党之前,向他做个详细的汇报。
当年赵兴的实力还比较弱小的时候,曾经帮助过南匈奴族长于夫罗平息族内的叛乱,由此赢得了南匈奴一族的拥戴。后来赵兴和南匈奴一族越走越近,直到现在已经有些分不清亲疏。
在汉匈友好交往的这个过程中,赵云和张辽两人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赵云直接献身,将自己“嫁给”了南匈奴部族的明珠、于夫罗的妹妹乌兰。而一力促成此事的人,除了乱点鸳鸯谱的三哥,还有调皮捣蛋的五弟。当初要不是张辽将呼厨泉和乌兰忽悠到自己的部队中来,也就不会有后来许多的故事发生。
因为赵云在主持幽州的大局,所以赵兴计划为南匈奴一族重新命名的事情便交给张辽去办。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赵兴就算不说,张辽也明白。所以他在操办这件事情上,着实动了不少的脑筋。
大家都知道,只要张辽动脑筋的时候,一般总会有人吃亏,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给南匈奴部族重新取个名字,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实际操办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这其中牵涉到南匈奴本族、被赵兴征服的乌桓族、被吕布打怕了的辽东鲜卑族三方势力之间的平衡和重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南匈奴因为一直跟随赵兴的缘故,在新成立的尧兴族中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就这么让他们的权力大到无人制衡的地步。
而且,南匈奴部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大大小小地分成好几股势力。最大的一股势力自然是由呼厨泉支持的于夫罗嫡系一部;还有两股势力是当初意图造反被镇压后的部落抱团形成的;而乌兰因为嫁给了赵云,并且接受了弹汗山一带的封地,所以她名下有许多已经接受了汉匈通婚的族人,因此也算是一股势力。
张辽在仔细参考了当初赵兴整合黄轩族时所用的手段和模式之后,决定还是采用赵兴定下的老办法,即族群长老会议制度。也就是说,按照部落大小和人数多少等条件,让各方势力选派出能够代表本族的长老,今后共同商议和管理尧兴族内的大小事务,避免一家独大的局面产生。
既然叫做尧兴族,就需要选个族长出来。于是南匈奴部族、乌桓族、辽东鲜卑族的代表们当着张辽的面,开始相互扯皮争夺,总之大家都不愿意让族长之位被另外两族所得。张辽一看这架势,干脆也不整什么**投票了,直接将桌子一拍,说道:“赵太傅有令,今后幽州兵马大都督赵云便是你们尧兴族的第一任族长,大家有什么意见?”
众代表一听“玉面虎”赵云的名头,哪里还敢有什么意见,纷纷举手赞同,于是尧兴族命名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张辽把事情办到这里,只是完成一半。他还要跟黄轩族的长老们扯皮,跟炎晟族的长老们扯皮,让三族的长老们围坐在一起讨论起草一个共同协议,今后三家共同遵守,相互制衡,共同效力和终于赵兴。
实际上,这一次的协议制定,本质上就是三族地盘的重新划分。按照赵兴的指示,三族有一大片共同生活区域,位于河套地区的黄河两岸,主要包括五原、云中、西河和定襄四郡的大部分或者一部分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大家和当地汉人共同生活,公平买卖和交易,子女接受相同的教育,接受相同的福利待遇。当地的官员今后也会按照人口比例,从各族中公平选拔,共同治理郡县。当然了,鉴于这里今后注定会成为繁华富足之地,所以各族入住这里的人口首先是保证老人和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