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想着把府里的一个孩子过继到伯友名下,将来让愉心也好有所依靠。”
李氏这话一出,底下众人反应各异,除了秦氏依然清心寡欲,不食烟火地眼观鼻鼻观心,显然早就知道这茬以外,从江老爷到各姊妹兄弟都是吃惊不小。
连江容华也意外地抬起头,她就奇怪这二十几年都不再来往的大伯母,怎么忽了巴儿地找上门来,原来竟是老太太的意思。
“母亲……”
李氏看了眼正欲开口的江老爷,她既然把这事摊开来讲,必然心中已经有了主意,而且也没打算让人当众回驳她的话,不管是江老爷还是其他人!
只听她沉下了声音截断道:“伯友十五岁便战死沙场,亏得圣上体恤,封了一个从四品的忠烈将军,也算光耀了门楣,却连棵独苗都并未及留下,想我那时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恨不得就此随了他去才好,如今算算你大哥也走了二十五年了,仲友,难不成你真忍心看着他那一房生生绝后吗!”
李氏这话说得不可谓不重,况且在大祁,没有子嗣的人家从亲族中过继一个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只是于江老爷而言,膝下仅三子七女,女儿虽然不少,儿子却连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委实算不得多,如今又巴巴儿地要把其中一个过继给死去的哥哥,放在谁身上都不会愿意。
江老爷一时又埋怨李氏实在偏心,大哥都死了这么多年了,还心心念念想着替他延续香火,让他忍痛割舍自己的儿子,果然不是亲生的就是不一样!
不过他孝子的名声向来在外,倘若公然驳斥了老太太的要求,流传出去不仅会让人觉得不孝,恐怕还会被说成对兄长不恭,这对他的官声又绝对是大大的不利啊!
想他南放的这些年,好不容易爬到正三品的布政使,依然兢兢业业一心为民,接待宁王一行人更是思前顾后,唯恐行将踏错半步,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得返京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今圣上最重孝道,曾在太后病重时绝食三天,仅喝清水度日,以陪母受苦,这时候要是一顶不孝不恭的大帽子扣下来,不说回京了,连降三级都是轻的!
江老爷顾自盘算着这事儿给他带来的利弊,面上现出迟疑之色,全然没有注意到身旁儿子女儿们各自活动的心思。
既然是替江伯友传宗接代,那么此事自然与小姐们无关了。
江府的三个少爷,四子江以礼是嫡出,身份摆在那儿,何况还有一个国公舅舅做靠山,那么怎么不会轮到他,所以此刻这位四少爷翘着二郎腿,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与他而言,不管是江以则还是江以信过继给大房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要知道根据大祁的习俗,庶子二十及冠后便会从府里搬出去,同时搬出去的还有他应得的那份财产,所以在江以礼的心里,少一个兄弟便是少一个人跟他分财产,这么一想,他巴不得两人都过继过去完事!
如此一来,剩下江以则和江以信两个,前者学业优异,又深得李氏的欢心,照理说按着李氏爱子心切的心思,定会把他交给秦氏抚养。
只是江以则年岁渐长,即便秦氏对他再好,十六岁的少年自然还是满心满眼地惦记着自己的亲娘,一个弄不好日后翅膀硬了,关起门来,虐待养母,卷了财产,再把生母供起来的也不在少数。
而十一子江以信年纪尚幼,生母八姨娘莲香在生他时难产早逝,如今的大姨娘也不过是暂时抚养,八岁的孩童,秦氏有大把的时间让他全心全意地向着自己,而不会成为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把江以信过继给大房,日后被反噬的可能性显然更小。
一时间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江以则和江以信的身上,江以则过完年便十六了,面上还是一如既往的谦和有礼,温顺平和,只是略微有些僵硬的坐姿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此刻的他五味陈杂,说不清是希望李氏选他还是选江以信,江府庶三子的身份让他既骄傲又恼恨,骄傲的是江府的名头,恼恨的是庶三子的地位。
在江南,每个人都因为他是江布政使的儿子而阿谀奉承,极力巴结,然而这一切都是江以礼不在场的时候,不论他在家塾的表现多么出色,撰写的文章如何受先生夸赞。但凡他那个只知道声色犬马的草包四弟一出现,他便彻底沦为一个陪衬!
凭什么?凭什么他江以礼不学无术,花天酒地还能随时压他一头?
一切都只因为他会投胎,托生在了国公府嫡出小姐的肚子里,一生下来就是嫡子,而他的母亲只是个贵妾,愣凭他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人家与生俱来,抢也抢不走的优势!
他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