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说书人走街串巷,一下子没了身影,子义轻轻一笑,看说书人消失在一条小巷中,也是一晃身形,没了身影,后面的三个扶桑人。在街道中,见说书人不见了,领头的有经验的说道;“在前边,肯定没走远,追。”三个扶桑向大街前方追去。说书人站在一间瓦房屋顶,望了望三个人走的很远,拍拍胸脯深舒一口气说道;“还好,老子激灵知道上房,这三个笨蛋想杀老子。没那么容易。”子义在说书人看的地方,张望了一番,说道;“这三个笨蛋,是什么人啊?”说书人正在乐不思蜀的时候。转过头来一看,一个身穿白色道袍的背剑小道士,就立在他的身旁,那说书人胆战心惊吓了一跳。有个尾巴跟着他,他没有发现,说书人眼色尖利的说道:“阁下是怎么上来的。”子义看这说书人有些面善。似曾相识就说道:“很容易啊,在下轻轻一跃,就上了屋顶,看到兄台在这里东张西望,就过来看看。”那说书人在子义身上感觉不到杀气,是敌是友还弄不清楚,有一点可以确定,子义与那帮扶桑杀手不是一伙的,那说书人并不想就留于此,想要甩掉子义这个拖油瓶,说道:“阁下有什么事找在下?”子义心里一直有跟游侠比试的想法,就直接了当的说道:“没什么,刚才听兄台说游侠赵小良的故事,说的精彩绝伦,神乎其神,心生仰慕,想找你口中所说的游侠,比划比划,观整个酒楼,只有阁下知道他的长相,那么阁下肯定知道他的去向,游侠在哪里,请明示。”说书人心中想到,‘刚才糊弄百姓的一番话,这人当真了,这样支开这小子就好办了’说书人想到了甩掉子义的办法,连他也没见过真正的游侠,于是用手一指南边那个戏棚子,悠游自得说道;“阁下要找的游侠就在那里。”子义一听游侠在戏棚,一个纵身朝戏棚跃去,看着子义远去的身影,说书人暗笑一声:“这个一根筋道士还当真了,白痴。”又想想现在的处境,没有做过多的停留,溜之大吉。
宋元南戏,产生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集念唱坐打为一体的民间曲艺,唱这种曲艺的人并非把脸画花扮演,而是根据戏曲的角色,稍微涂一些脂粉,根据角色分类,找合适的人扮演,听这种戏的人非富即贵,都是镇子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子义几个纵身来到了这戏棚子之中,非常凑巧,戏棚中正在唱《游侠大战金牙乎》这一段,子义出的道门对这戏曲是一窍不通,不请自来,找了一个位子,正好看一看这游侠的庐山真面目,开场小段,八个年轻人分别排列在两旁,代表宋兵和金兵对阵,阵前一个中年,头戴裘皮帽,掌中一口大马砍刀,手里拿着一个长鞭,在戏中长鞭可做马匹,就是金牙乎的扮演者,一个英俊的年轻人,身背一把草台班子道具刀,手里拿着一个长鞭,赫是威风八面,迎来满堂叫好欢呼,子义明白这就是游侠赵小良,先看下去,看这个游侠有什么绝世本领,那个扮演游侠的男人抽出道具刀说道:“金牙乎,何故无故犯我大宋边境。”那老者扮演的金牙乎说道;“大宋气数已尽,已是强弩之末,我大金兵强马壮,逐鹿中原,大宋皇帝昏庸无能,大金顺应天意尽早取而代之。”那青年扮演的游侠说道:“一派胡言,看刀。”铜锣声响起,两方人马,一左一右“打斗”起来,子义看了戏台之上的打斗,脑中浮现了一个画面,就是一个身穿黑色战甲的年轻人,胯下黄爪飞电,手里握着一杆短枪,正对着金牙乎,这个画面一闪而过,子义开始头痛起来,嘴里念着:“不是这样的,他不是游侠,”(未完待续。。)</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