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新的急进并没有出现任何意外的情况,高丽军根本没有与之对战的举动,直接退回了龟城之中。
正如苏成栋所预料的那样,高丽军真正的抵抗是从定州开始的。随着绢之国部队的展开,在定州-龟城-白狼山一线都发现了高丽军的存在。
不过高丽军的抵抗方式也有些奇怪。他们摆出了一副死战到底的态势,完全放弃了出击的可能,以城墙为依托坚守,连城门都给堵死了。尤其是白狼山,他们依托主峰的险要地势,把整座主峰变成了一个大型要塞,想要攻陷这个要塞实在估计不出会付出多少伤亡。
问题在于高丽军这种消极的单纯防御完全放弃了从城内出击的可能,这就意味着他们的配置兵力都不会太大。如果绢之国jūn_duì强攻的话势必伤亡惨重,如果采取围困作战的话,这些城中人口不多,粮食消耗也会相对缓慢,但是绢之国只要长期围困,并且继续南下的话,他们最终必定会面临被困死的结局。也就是说高丽军全都以决死态势与绢之国对峙,他们唯一的活路就是坚守,坚守到绢之国被后方的主力部队击败的那天。可以想见高丽军已经将自己的⊕≡,命运,甚至这个国家的命运放在战场上做一次豪赌了。
这一切也在苏成栋的预料之中。事实上高丽军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国力的大幅度倒退,加上连年战争的消耗,目前可以说除了这个办法之外。就只有逃跑和投降这两条路可走了。由于高定边和王汉新连续三年的蹂躏,高丽军的斗志一定是非常高涨的。因此他们不会选择剩下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死战到底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了。
对此苏成栋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他并没有硬攻这些城池,只留下了少部分的部队围困这些负隅顽抗的高丽军。针对高丽军可能采取的这些措施,绢之国做的准备更为充分。他们在高丽军弓箭射程外挖掘了深沟,然后用这些土构筑了一道土墙,在土墙上设置了各类防御设施,在城池之外造了一座简易城墙反过来防止高丽军进攻,与高丽展开了长期对峙。与此同时,绢之国的主力部队则继续南下。
南方的安州城是高丽的第一个战略要点,高丽军在这里的布防兵力第一次超过了五千。对此苏成栋不敢怠慢。亲自负责对安州城的围困准备,只命高定边和王汉新为先锋继续南下。
有了主将的命令,副先锋王汉新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快速挺进了。原本他对于苏成栋这种稳扎稳打的做法就颇有微词,只是碍于他主将的身份不好当面违背将令罢了。如今苏成栋有令在前,他便放开手脚,仅仅一天半就到达了清川江北岸,然后开始渡江准备,等到先锋官高定边领兵到达时,王汉新已经在清川江上架好了第一座浮桥。
与王汉新的轻兵急进不同。高定边的做法相当稳妥。为了给后续部队铺好路,他一共在清川江上架起来五座浮桥。这为日后绢之国大军畅通无阻的补给运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与此同时王汉新已经领兵突破南阳、平原、化津、瓯山、开进到了肃州城。正如辽东军其他将领所预料的那样,王汉新和高定边的组合一正一奇,相得益彰。在刚进入秋季之时,让绢之国的前锋已经逼近了大同江。
王汉新之所以在肃州城停下了他的脚步,当然不是因为他不想继续前进。而是因为他的补给已经达到了极限。在不得不停下脚步等待后续补给物资到来的同时,王汉新展现了他独有的效率。由于在清川江以南地区已经有高丽平民的存在。虽然年初时的作战使得相当一部分平民逃亡,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全部撤走。那些来不及走的和不愿意走的居民仍旧留在了世代生活的土地上。在高定边率部赶到之前,他完成了对现有占领地居民的完全控制,虽然以他的兵力而言要控制这广大地区显得略微单薄了些,却切实有效的形成了一整套机构,后续部队到达以后只需要填补空缺的人手就可以将整个机构正常运转起来了。王汉新的这一举措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老将们都认为他的歪才如果运用得当的话,的确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不是这位仁兄行事太过不羁,总是要惹出麻烦来的话,他其实可以获得比高定边更高的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