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自己的装甲指挥车中,戴高乐元帅的形象已经和两个月前截然不同了。那个时候的戴高乐元帅带兵跨过达达尼尔海峡,意气风发一副指点江山的样子。头发梳的油光,军服笔挺,满面红光精神十足。而现在的他,在同样一个地方,却头发蓬乱,军装褶皱,脸如死灰,两眼通红的盯着眼前的达达尼尔海峡发愣。
达达尼尔海峡并不宽,最窄处只有三十多公里,但就在这个不宽的海峡中,却密布着近一万枚水雷,可见中华海军对这里的重视。如果是平时,戴高乐元帅完全可以命令部队就地抵抗,自己坐上飞机回到国内,然而现在情况不同。
戴高乐手中的三十万jūn_duì是南特军在前线仅剩下的三十万主力部队了,如果这些jūn_duì被消灭在这里,南特帝国就没有什么野战部队了,国内留守的那些充其量只能算是民兵部队,不但缺乏训练也缺乏武器。如果到了那个地步,南特帝国在轴心国中的地位将一落千丈,这是戴高乐元帅所不允许的,也是南特帝国政府所不允许的。
为了能够接回这最后的三十万将士,南特帝国政府算是拼命了,他们从国内征集了大量渔船奔赴达达尼尔海峡。这些渔船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引爆水雷。不得不说那些南特人还是非常爱国的,在有些悲壮的情绪之下,数千名渔民自愿驾船出海,为自己的本国将士们寻求生的希望。
大量的南特渔民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硬是在两天之内开辟出了三条航道,为此也有超过千名渔民随同他们的渔船沉没大海,这样的排雷速度让中华军方大出意外。随后南特帝国调集了一切可以调集的军舰和飞机,在附近不分白天黑夜的护航,以避免中华空军和潜艇来补充水雷。有了足够的保护,上百艘运输船开始沿着安全航道,频繁穿越海峡,运输那些等待回家的士兵。
见到这种情况,中华军方迅速做出了反应,高弘和蔡廷元将两个战区的全部空军都动员了起来,对戴高乐元帅的部队进行轰炸。见到北约空军大规模出动,南特空军死命抵抗,给自己的陆军争取登船离开的时间。
现在中华军兵力紧张,高弘也不想过多损失己方力量,毕竟对方只有三十万兵力,被救回去也翻不起大浪,因此他命令空军只攻击滩头的敌军,并不深入海洋或对岸进攻,这样可以少损失飞行员。
有了这样的指示,中华空军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滩头,但是这里的沙土非常松软,航空炸弹扔在上面,大量爆炸威力会被沙土吸收,对敌轰炸效果并不好。眼看着大量南特军被撤走,飞行员们心急如焚,后来一名作战参谋提出,炸弹的效果不好,不如用燃烧弹试试,当初在维尔岛大战的时候,东大洋舰队的直升机部队就是这么干的。这个提议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很快中华帝国空军的轰炸机都带上了中华帝国生产的凝固汽油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