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我一头扎进了自己的房间,开始计算桃花坡山脚的周长。这个简单,一会儿就弄出来了。
山脚的周长,直接关系着围山的成本。围山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砌砖,二是拉铁丝网。
要是砌砖,运输量太大,人工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山脚的地势不平整,也不牢固,砌砖需要下基石,遇上泥土松软的地方,估计要下两三米,也会增加人工成本。
相对来说,拉铁丝网的人工成本要低一些。一张铁丝网,宽两三米,网与网之间,只需要下一根钢筋或铁bàng就可以了。放养小香猪,它们的个头不大,铁丝网不需要太结实。
不过,铁丝网的成本比红砖高,即便少些人工成本,最后的成本价显然比砌砖高。使用寿命就难说了,关键看铁丝网的质量。
我在网上搜索了铁丝网的价格,以及现在的火砖价格,核算了两种方式的大致成本,虽然本钱有限,可我还倾向于拉铁丝网。
我将核算出来的所有数据拍成图片,发给了静姐。估计这会儿还在上课,她没有回我。
既然要做,就不能吝啬成本。
李小燕说了,她那儿还有钱,可以找她借。李小燕一个豪爽的女人,说话应该算数。我真开了口,借两三万还是可以的。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拉铁丝网。围山的方式决定了,成本也核算出来了。现在的问题,上哪儿去找劳力帮忙?就算给钱请人,可村里没有身强力壮的劳动力了。
就算一张铁丝网宽两米,只是围住山脚就要上千张。将整个桃花坡划为三个片区,中间需要三道铁丝网,又要上千张的网。
两千多张,宽两米,高一米四几的铁丝网,就算车子拉到山脚下,从车上搬下来,然后一张张的搬到山上,再一张张的立起来安装在坡上,至少要三四组人联手行动。
为了人工的事,我正在伤脑筋。田婆上来了。
田婆见我皱着眉头,知道我遇上烦心的事了,拍了拍我的脑袋,笑呵呵的说,“勇娃,又遇上什么事了?说给田婆听听。”
“田婆,你老人家脸大,过段时间,估计六月下旬或月底,能不能找到六七个劳动力?放心,不是让他们白干,我给钱。中午包一顿饭,每人一天一百块。怎么样?”
别看田婆现在年纪大了,偶尔脑子也有点糊涂。可田婆年轻的时候,是附近几个村子有名的能干人,能说会道,人缘贼好。只要她振臂一呼,村里八成以上的人都会应声而动。
她男人那时还是村里一把手,田婆又当过妇女主任。后来,因为田婆和她男人在发展村里经济的时候,观点出现了较大的冲突,一气之下,田婆不干了,也不管村里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村里好多人还是要给田婆几分薄面,没有必要,不会正面得罪田婆。可我们村里,确实没有合适的劳动力了,真要找人工,只能去别的村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