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普真法师问她,想求什么,时至今日,舒明悦终于隐隐约约明悟了,她还想求……虞逻。
……
因为定国寺封锁,往日香火旺盛的大殿无香客往来,舒明悦提裙起身,忽听身边响起一道熟悉的声音,似是吃惊,“明悦姑娘?”
舒明悦仰头看去,便见一位身着鹅黄罗裙的貌美小妇人站在殿门处,顿时神色一惊讶,提裙快步走过去,高兴道:“玉娘!”
玉娘落在她身上浅灰色尼姑袍,愈发吃惊,“你……出家了?”
舒明悦点了点头,“此时说来话长,唤我太宁吧。”她眨了下眼,拉住她的手,疑惑问:“何时上的山?这些时日也没见你。”
“今日才来,先前身体有些不舒服,一直住在官驿。”玉娘笑了笑,没再追问她的身份,每个人都有秘密,她一向懂得分寸。
“身体怎么了?”
舒明悦一愣,她记得玉娘身体很好,数月前一行人自凉州启程,一路上艰苦奔波,远比自王城至长安辛苦。
“无大碍。”玉娘一笑,低头伸手摸了摸小腹,眉眼温柔如水。
舒明悦瞧着她的动作,又怔了一下,旋即顺着她的视线看去,落在她的小腹上,呼吸不禁一滞,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她仰头,眼眸亮晶晶地问:“你有身孕了?”
玉娘颔首,唇角弯了一抹笑,低头摸着小腹轻声道:“这孩子来得突然,先前不知道,让他遭了些折腾。”
她少时服过绝子汤,本来没抱什么希望,汤药有一顿没一顿的喝着,只当是个念想,谁曾想,上天垂怜,竟然来得如此突然。
舒明悦闻言一愣。
玉娘还把她当成一个小姑娘,并未多提孕事,转身向小僧弥要了红丝带和毛笔,写了祈福的话语,偏头笑问:“妹妹可要些什么?”
舒明悦回过神,摇了摇头,又红唇弯了下,问:“要去银杏树吗?我带姐姐去吧。”
定国寺有一颗千年古树,树干有四人合抱粗,枝桠树干了挂满了各种红绸和木牌,全是祈福的话语,玉娘走到那颗银杏树下,微踮脚尖,把手中的红丝线系在了树上。
风儿一吹,露出了上面用汉文和北狄文写的话——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儿女绕膝来,晚景似春开。
玉娘把红丝捋平,露出满足的笑容,一转头,便见舒明悦低头好奇地盯着她的小腹,手指动了动,似乎想要去摸,顿了顿又觉得不妥,缩回了袖口。
不远处,虞逻与屠必鲁一同前来。
两人离两个姑娘还颇有一段距离,但山寺寂悄,声音无比清晰地传入了耳中。
“摸一摸无妨,我倒是希望这孩子能像妹妹一样漂亮。”玉娘笑了下,拉着她的手放在小腹上,低声道:“现在月份还小呢,还不到三个月,要四五个月才能显怀。”
虞逻闻言,脚步一僵,下意识地看向舒明悦。
她微垂下一双乌黑杏眼,手指在玉娘肚子上摸了一下又一下,蹙着眉尖,露出了一种好奇又隐约带着思念和难过的情绪。
第72章 就今晚吧
舒明悦得知自己有身孕的时候, 不到两个月,孩子还太小,她并没有很明显的反应, 只觉得比平日略微容易疲倦,白日里觉得瞌睡。那时她本来也没多想, 毕竟与虞逻成婚三年都没有孩子, 怎么会如此突然呢?可上天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
两国战火连绵和有孕的消息先后而至。
其实早在庆和四年的时候, 舒明悦就知道自己的身体对凝香丸有依赖性了,为此, 她还和虞逻去了一趟西域, 只可惜这药无解。
佛子为她重开了一剂汤药,说若是无凝香丸可服,可暂时喝那剂药代替, 但最多撑三个月。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舒明悦一直在喝那剂汤药, 一口一口地喝,一碗一碗地喝,起初还有些效果, 到了后来便是喝多少吐多少。
而且那药……
舒明悦眸光黯淡, 搭在玉娘肚子上的手指慢慢蜷缩, 眼眶倏然一酸,将手收了回来。
因为病重,她的五感分外迟钝, 除了刻入骨髓的辗转难受, 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初为人母的滋味。
三个月的胎儿的模样如何?
舒明悦不知道,甚至她离世之时,小腹还没有有明显的起伏, 只有偶尔传来的抽痛会提醒她,那里有了一个生命。
此时听完玉娘的话,他心头终于划过了一丝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要四五个月大才能显怀。
“玉娘!”
一道浑厚的高声突然传来,打断了两人之间的气氛。
舒明悦与玉娘闻言,纷纷转身看去。
……
玉娘的孩子也来得突然,一行人来长安的路上,她百般不适,原本没上心,直到见了红才请医师诊脉,得知自己有了身孕。
这些时日玉娘喝药卧榻,一直小心翼翼地休养,屠必鲁听闻她来了定国寺,心中担忧又着急,立刻往这边赶,此时见她气色红润无恙,这才心头松了一口气。
屠必鲁大步上前,握住了玉娘的手,本想责怪,却没忍心,放低了声音叹气道:“不是让你在官驿等我?怎么还是来了。”
“都说定国寺灵验,我来祈福。”玉娘笑了笑,安抚道:“医师我说养得差不多了,不能每日待在屋子里,要多出来走走。快半个月不见你,我心中思念。”
其实是心神不宁,玉娘这几日右眼皮一直跳,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屠必鲁摸着脑袋咧嘴笑,本想伸手去摸摸她肚子,忽然想起可汗和嘉仪公主都在此,便动作一收,牵着玉娘的手转身对虞逻恭声道:“可汗,臣先送玉娘去休息。”
虞逻神情有些压沉,一眼又一眼地瞥向舒明悦,听到屠必鲁的话也只是心不在焉地点了下头,算是应了。
屠必鲁与玉娘离开后,周遭仿佛陷入了一片死寂,偌大青石板广场上了无人影,偶尔一两个小僧弥抱着铜钟,从不远处的廊庑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