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出戏魅力的确挺大,遣词造句、起承转合都恰到好处,升平署排得也好,演员选的也十分到位。
不愧是皇家班底,殷陶这种后世看了各色影视剧的人也给看住了。
就连素来一向不喜欢看戏的九爷和十爷都看得津津有味,其他人便更不用说了。
三爷原本今儿过来脸上是有些颓丧的,在看戏过程中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改变了不少,殷陶看他的神情似乎是真的看了进去,也忘记了这段时日一直萦绕心头的烦恼。
总体来说,这是一台康熙看了都说好的剧。
康师傅不光赏了升平署和台上的戏子们,还叫人赏了这部戏的原作者兼编剧孔尚任。
《桃花扇》得到康熙肯定的消息也传出了紫禁城外,一时间洛阳纸贵,作者孔尚任地位也水涨船高,不少王公贵族争相邀请,堪比当年洪昇《长生殿》问世之时。
殷陶记得以前看爽文小说,主角写一个什么文章得了皇上赏识后,大家都争相传颂,盛世空前。
现在看来也不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就在看完宫戏的第二日,康熙收到了御吏鹿祜上疏弹劾李蟠、姜宸英两人的奏折。
这两人正是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的正副主考官。
这年头做御史也挺不容易的,干得都是上疏弹劾得罪人的勾当。
可若是遇事只知道和稀泥,不能正确把控朝中局势,等许多官员犯事后引起众怒,最终闹大了让康熙注意道事态严重更是不好。
这是御史的失职,皇上第一个处决的便是御史。
而鹿祜这次所奏之事大有越闹越大的趋势——有不少京中士子联名上告,道是李蟠、姜宸英二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纵容科场舞弊,使有才之士不得为国家所用。
科举取士向来是国之大事,任何官员想要通过把持科举的插手朝廷举士都是重罪,是动摇国本的行为,必须予以重罚,也好杀鸡儆猴。
康熙将鹿祜的奏折反复看了两遍后,叫人把太子和直郡王都给请到了乾清宫中。
太子人在毓庆宫,自然比宫外的直郡王更早抵达。
等直郡王过来之时,看到太子正坐在那里,同康熙亲热地说着什么。
直郡王神色一冷。
被皇阿玛冷了一段时间,而太子趁着这个间隙翻过身来,又跟皇阿玛热络不少。
今日皇阿玛临时叫他过来,并不知所为何事。
去府上传康熙口谕的是个年纪不大的小太监,他使了银子叫这小太监开了口,听说康熙这日为了某件案子正在烦心,叫他们过来大抵为的是某件政事。
想到这里,直郡王的心情稍稍好了一些。他都能参与叫皇阿玛棘手的案子,这本身就是皇阿玛对他的一种信任。
一众兄弟当中,也只有他能和太子并肩,帮着皇阿玛处理此事。
他虽然及不上太子,但在皇阿玛心中终归和其他兄弟是不同的。
见方才通知的两个儿子都到了,康熙开始切入正题。
他将鹿祜的折子给两人传阅了一遍,对他两个问道:“你两个以为此案如何?”
直郡王虽然序齿居长,但论答话从来都没资格去太子前头,故而他安静坐在一旁听着,等太子有了说法后再说话。
太子是接触过李蟠的,他是康熙三十六年的文状元,如今被授翰林院修撰一职,而姜宸英则是同年探花,因为早年得罪了纳兰明珠的关系,早年在京中备受冷遇。
康熙三十六年殿选之时,太子也在,印象中觉得这二人并不像鹿祜所奏的奸邪之人。
太子想了想,道:“这件事情十分复杂,牵扯得人也不少,更是关乎李、姜二位大人的清白,儿臣以为,不去彻查一番很难以下结论。”
康熙将目光转向了直郡王:“胤禔,你觉得呢?
直郡王则不以为然道:“都说无风不起浪,既然这么多文人士子都说量为主考官徇私舞弊,儿臣觉得,此事多半还是有问题的。”
直郡王会这么说,一则是因为他想杠太子,二则是因为他知道太子曾经庇护自己的人的事情,第一反应觉得太子是在故技重施。
再则他是真觉得这么多人集结上书不会是空穴来风,这姜宸英得罪纳兰明珠一事他也是知道的,就算是为着长自家志气,也不会叫姜宸英等人得了好儿去。
康熙点了点头:“你们两个说得都有些有道理,此次顺天科举舞弊案造成的影响不小,朕也希望能够快些了结此事。正好这几日京中闲暇,你二人也没什么事,就去助朕查清此案罢。不论是谁先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朕必有重赏。”
两人忙是起身应了下来。
直郡王出宫后并未直接回府,而是去了八爷府上,找八爷商量此事。
直郡王将自己今儿在乾清宫始末对八爷一说,八爷也觉得这李、姜二人是有问题的。
这年头哪有那么多清官,是个官就怕查。
这两人作为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定然会有不少人孝敬,只要是深查一番,总能查到有问题的,到时候只管把问题扩大化了就好。
不得不说,直郡王挑的这个角度还是很不错的,比太子选择证实两人清白操作起来更是简单一些。
得到八爷的肯定后,直郡王更加得意了起来。
这的确是个极好的机会,若是他能在太子之前查清这件案子,能得到皇阿玛的赏识不说,也好改变在大家眼中的武夫形象,让朝中上下知道,他这个大哥比太子也不差什么。
太子也是第一时间叫了三爷和四爷过来帮自己分析此事。
三爷虽然爱好文学,但主要还是喜欢那些诗啊词的,对于八股文并不是很擅长,即便查阅了试卷也没看出什么所以然来,只对着太子含糊道,他觉得考中的这些学子文章好像都作的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