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种高兴不能表现出来,只能默默站在朝上,听现在的这位皇帝每天发脾气。
如果被问如何对付荣景瑄,他们就会惶恐地表示“臣鲁钝,实不知如何应对”来敷衍过去。
所以这一日的朝政,气氛相当沉闷。
当然除了他们,也有忠心于陈胜之的出来提意见,可提的意见大多都被陈胜之驳回,最后还是问盛忠孝:“当年是谁打的广清?现在还派谁去。”
盛忠孝错愕地抬起头,他不敢直面圣上,只是偏过头去看大殿上的鎏金博山炉。
“回陛下,是孙昭。”
陈胜之的手顿了顿,他突然想起昨日那封战报上,写着孙昭已经投降。
“该死!”陈胜之一巴掌派在龙椅上,大喊一声。
朝臣们赶紧跪下,异口同声道:“陛下息怒。”
陈胜之重重喘着气。
怎么当初跟随他一路打天下的忠臣将领都变了?他们有的辞官有的致士,更有如孙昭者,居然降敌叛国了?
“果然位高权重乱人心,”陈胜之难得说一句这么文雅的话,末了又补充道,“乡野庶民就是庶民,上不得台面。”
孙昭跟他一样出身草莽,便如他口中庶人也。
下面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是说陛下说的是?还是说陛下不应如此鄙薄自身?
然而无论说哪一句都不对,他们只好沉默地低着头,期盼早朝可以早点结束。
陈胜之似乎有些累了,他面无表情看着那群臣子,终于道:“行了,都散了,盛爱卿留下。”
他这话刚一说出口,站在他身后的总管大太监忙唱诵一句:“退朝。”
大臣们刚站起来,这会儿又得跪下给他磕了三个头:“谢主隆恩。”
然后便沉默地退出去了。
盛忠孝陪着陈胜之去了上书房。
这里是陈胜之平时“批改”奏折的地方,也就是说另外四位中书令此刻都在这里。
除了盛忠孝这个中书令总令位列正四品可以上朝,其他几位中书令只不过是正七品,根本没分量往大殿上站。
今日他们见陛下破天荒来了上书房,不用想就知道是为了长乐郡立旗造反的事。
哦,在他们这叫造反,在长乐那叫收复失地。
四位中书令赶紧站起来给陈胜之请安,然后便跟盛忠孝一起站在屋中默立。
陈胜之也不废话,问:“罗平还有多少兵?谁驻守的?”
盛忠孝低头扫了一眼身边的中书令,那中书令立马机灵道:“回陛下,罗平还有六万大军,大将军是严文涛,左右将军为姜伟、章晟。”
严文涛也是跟着陈胜之一路打进永安的,他跟孙昭孙昭同样是大将军,正一品武将,按理说应该跟孙昭一样去随便守个什么大营。
然而陈胜之却让他安稳留在了新设的顺天大营里,守卫帝京。
为的什么?就为他不识字,不懂兵法,跟陈胜之很像,所以他留了下来。
如果孙昭知道是这么简单又让人无法理解的理由,一定会气笑。
陈胜之一听位于罗平的顺天大营还有六万兵马,也有严文涛这个他很赏识的将军,顿时放下心来。
“下旨,命严文涛率三万精兵南下,去广清绞杀乱贼。”陈胜之飞快下达军令。
盛忠孝低头微微皱眉,却说:“陛下,臣斗胆,广清大营本就有万人,加上里面看守的大褚旧兵和废帝的兵马,怎么也得有两万余人,派去三万人,恐怕不太稳妥。”
他这还是保守估算的。
以荣景瑄的能耐,几天过去肯定已经开始征兵,那个数就没法说了。
陈胜之也不是傻子,听了也是沉默良久。
“卢鸣大营还有多少人?”
他当年打进永安,号称带了二十万大军。可实际上也不过十五万左右,还算上了勤杂兵。
这十五万人有五万去了广清、卢鸣、金熠,一万驻守永安,其余的四万分散在大褚二十郡的郡府。
剩下的五万人都在罗平。勇武大营他早就放弃了,连兵都没派。
后来他又从广清、卢鸣调回来一万人,都归罗平的广清大营统辖。
“回陛下,卢鸣大营只有一万人。”
一万人的意思,就是不能再少了。
陈胜之有些烦躁,他不知道为何能用的兵这么少,广清那一万人还叛变了,真是讨厌。
“再征兵来得及吗?”他又问。
盛忠孝有些无奈,他还是回答:“陛下,国库不太乐观,士兵再多就没军饷了……况且,罗平用不了留那么多人,不如派去四万可好?”
留两万人,总归够用吧?
陈胜之被他噎了一句,有些不太高兴,可事实如此,也只能这样了。
他只好随意摆摆手:“行了行了,你们安排吧,告诉严文涛,要抓到荣景瑄。”
陈胜之站起身来,整了整腰上的金镶玉腰带,慢吞吞往外走。
“告诉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一次不能再让他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