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长天七百三十七章远征前夕第一次空战结束之后,鉴于天狼联邦恐怖的体量和闻人家族必然会发动的第二次进攻,天元帝国又进入了一个紧迫的发展和修炼阶段。
所有的俘虏都没有击杀,而是圈养在木洲大陆。当然不会白养,云风历言不断地给这人洗脑,并植入神魂烙印,务必要将他们全部收为己用。包括闻人家族的嫡系弟子。
嫡系弟子的地位极其尊贵,掌管的一般都不止这么一支舰队。不过这支舰队的使命实在是太敏感而重大,这才有闻人昊明这位排在第十七位的顺位继承人担纲。
别看排在地第十七位就以为其地位不尊贵,虽然成为家主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下一任家主上位之后,他会成为家族核心理事会里重要的一员。相对于闻人家族之下的亿万人口,其地位可谓显赫无比。
云风历言抱着报复的心里,加大对闻人昊明等闻人家族子弟的洗脑力度,并且专门为他们修改出适用与他们的经脉和体质的功法,让他们修炼,提升他们的实力。当然,最多让他们修炼到低阶灵士级别,不会更高。让他们的战力超越天狼联邦的精英就行,然后驱动他们去反杀他们的同胞。
适用于他们的后续功法,云风历言不去研究,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以这些人怎么都脱离不了天元的掌控。
一年之后,天元第一座太空堡垒在暗洲大陆的外太空建成。将前移到星云缺口处,加强星系的防御力量。闻人家族的那艘恒星级战舰和缴获的所有其他战舰,都完成了两者科技结合之后的改造,控制枢纽全部替换成了历言的三级分魂。能源发生器、推进器、舰炮的炮体等等,都采用了天狼科技和东洲修炼文明融合而来的新科技,且加入了云慧的科技因素,战力整整提升了一个层次。
这一天,云风和历言的天魂分身准备出发了,前往那个已经被毁坏了隐秘虫洞处。按照时间计算,闻人家族收到战败的消息,派出第二支舰队前来东洲,大约需要二十年。闻人家族在传送阵方面的科技如果有所突破,估计就要不了二十年。云风不希望再被别人打到家门口,决定将战场前推到那个虫洞处。
从星云出发,按照闻人家族原有的科技,大约需要五年。按照采用了新科技的天元舰队的速度,也需要三年多。
云风去哪里,除了准备将战场推进到哪里之外,还有几个目的。第一,试着修复被毁坏的虫洞。第二,实验修建的大型传送阵的距离。现在已经可以实现从元星天宫到两光年外恒星级战舰的传送。第三,实验他自己和历言的次空间传送的距离。
这艘改头换面的恒星级战舰,黝黑的外表上,涂上了一条传说中飞龙的标志,被命名为云龙一号。率领十艘新式行星级战舰,装载了一百艘卫星级,一千艘流星级,十万小型无人战舰,十万灵器战偶,正式开启了远征航程。
没有任何送行仪式,就这么悄然出发。
暗洲大陆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工生产基地,数万条各种零件的生产线在日夜不停地运转。支持运转的能源舍不得用灵晶,都是核聚变能量发生器。纯氢行星的得到充分的利用,普通氢气液化之后,为东洲地面的民生提供清洁的能源。氘氚等同位素都固化之后用于民用太空飞船和所有基地。只有太空战队的各式武器和战舰才使用灵晶。因为灵晶能源具
有不需要充能时间的优势。
战舰一般都有三套功能系统,负物质发生器,核聚变发生器和灵晶发生器。普通的飞行,使用的是核聚变发生器。灵晶发生器一般只用于战时。
暗洲大陆除了大力生产各式战舰战偶,还计划再生产一座太空要塞和几座太空堡垒。有了太空要塞,本星系的防御就基本不成问题了。太空堡垒将来也会加入远征行列。
天宫上依托东洲地面的生产基地,将全部转为民用。经过这些年的改造,这颗元星最大的月星,已经成了可宜居的星球。大量的官府部门和大量的商行在此立足。军用部分只保留了太空军校和偌大的军营。
云风的地魂分身正在军校内亲自上课,“······。在太空中,从一个几点出发向四面八方沿直线发散开去,其实都不是直线。这是因为空间的密度不一样,形成空间扭曲和折叠。用我们日常习惯的地面来比喻的话,当地面的起伏坡度不大时,直线前进时,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走直线,但实际上是在走曲线。你们看东洲的图形,我们从最东边的海阳郡,走到最西边的西州海魔角,实际上是走了半个巨大的圆弧。可在地面上的我们却以为走的是直线。
在太空中,向任何方向的运动也都是这样,我们以为的直线飞行,实际上都不是直线。我们看见的星光,也并非是在按直线计算的方位上。
虫洞就是我们走到一座山面前遇上的溶洞,或者走到一条峡谷边上遇上的天然石桥。按照我们自以为的直线继续前进的话,我们会翻越高山和下到峡谷底部。若是通过溶洞或石桥,自然大大节省路径和时间。
按照闻人家族侦测出来的星图,我们元星恰好处于一个空间峡谷的谷底,所以外界几乎难以发现,而我们也很难接触上天狼联邦。
闻人家族之所以找到了我们,就是因为这个天然虫洞。现在,虫洞的另一端被炸毁了。我们将试着修复并尽可能将其隐蔽起来,作为只有我们才知道和掌握的进出通道。
你们将来的主要任务,不是修复这个虫洞,是学会开发虫洞,就相当与挖掘隧道和修桥。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你们就必须掌握这些空间理论知识,以及影响空间密度的材料方面的知识,各种材料的应用和空间设备的制造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