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这一回方将军有些与朱令的举动相同。
因为这件公文实在是有些过份,他实在不知道是不是应当语气激烈的顶撞一下。
此前他向长安报捷,同时送上专门公文为卫长风请功,要知道任命常将军可不是一件小事,常将军和常将军以上的官职,都要报兵部批准。
他本以为,此次如此大功,无论如何任命卫长风为常将军也应当没问题,但没成想,兵部公文来时却是大出意料之外。
公文中先是对方镇海大加赞扬,说方镇海与众将能一举攻下东丰西丰,实乃大功一件,还望再接再厉,拿下辽源。
接着,话锋一转,却又对方镇海大加斥责,说方镇海夸大困难。此前先是说自己不理解朱“侍郎”的计策,又报说辽河阻路,种种叫苦,实在不象大汉jūn_rén所为。还好皇威无边,朱“侍郎”的妙计终于成功,望此后多加小心,尽心尽力,不要再乱叫苦等等等等。
至于给卫长风请功之事,公文表示,任命常将军是大事,虽然卫长风功劳不小,但只此一功,不足以任命其为常将军,除非“一役三功,功功皆足以服众之心”,才能考虑任命。
公文最后,赫然签着兵部侍郎朱令的大名。
方镇海只能咬牙。
看来真要恭喜一下朱将军了,进入兵部当侍郎了,以后再变成兵部司马,就可以独掌兵部,那时,汉军众将就没得玩儿了,无论多大的功,肯定是有过无功。
你看,这位朱侍郎才一上任就来了个威风锣鼓。方镇海和众将流血流汗的打下东丰西丰,大败东胡军,在他的笔下,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只是人家大度,不再追究而已。卫长风的功,自然也休想去提。你想,如果说此役是卫长风的功劳,卫长风的计谋,那朱令的计策在哪儿?提了卫长风,不就是在说这一战根本不是朱侍郎运筹帷幄?
方镇海拿着这公文已经看了很久了,他一直定不下主意,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如果简单的表示同意公文所言,以朱令的心理,以后只怕会变本加厉,更加嚣张,何况此次大胜,怎能没有封赏?那不是伤了将士的心,昧了军纪国法?但如果强力顶撞,朱令这个人虽然不敢与方镇海正面决斗,但耍个手腕,玩儿个阴着却是很厉害,君子好对,小人难缠,方镇海也真有些畏惧。
他拿着公文,看起来好象在看公文,实际上他只是在脑海中不断的思考着这个问题。
大帐内静静的,没有人出声,虽然众将已经聚齐了好一会儿,但所有人都极为安静,与此前方将军聚将后的人声鼎沸完全不同。因为人人都知道,方将军现在肯定有大难题。
方镇海当然知道众将的反应,他呆呆的又看了一会儿公文,终于一咬牙,拉过纸来,提起笔写道:大破东西二丰,第一功;连弩神器再现,第二功;寻回尼娜公主,第三功。功功光如日月,众将皆服。三功已至,请兵部加赏,卫牙将当为常将军!
写罢,他啪的把笔一扔,对众将说道:“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