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北狄目光炯炯道:“天下分久必合,如今确需要一位明君,但自古以来,鲜有人能善始善终,即便如秦皇汉武唐宗之英明,也难以在人x和岁月面前秉持本心,如有一天元朗兄站在高处迷失本心,二位作为他最亲近之人一定要善为劝谏,不可让他一世英名尽毁,而天下再生涂炭!”说完他凝视着眼前的两人。
赵匡义被他目光盯着一时竟有些失语,目光瞥在一边,但心里却着实有些不明白他为何有此一问,要说当时的赵匡胤算是少有的宽厚英明之人,乱世出英雄,但哪里还有人b他更适合这天下之主,但摄于男子身份和实力,只有先行应道:“原来先生就是此事,我等自然认真辅佐,先生放心!”
赵普则十分郑重的缓缓点头道:“北狄先生放心,这本是我等分内之事,如真有这样一天,虽si而已!”
叶北狄看着赵普,知道他所言非虚,于是才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我与大家共进退就是!”
当晚,有人在军营当中散布议论“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jūn_duì之中向来钦慕强者,赵匡胤治军有方,自然大家拥戴,有人找来一件h袍盖在熟睡的赵匡胤身上。
赵匡胤朦胧中听到声音,醒来见帐前已跪满将士,一看自己身上更是大惊,原来h袍只能帝王使用,他人擅用则同si罪。
这时军营内外山呼海啸:“柴家失德,我等愿拥将军为帝”。一时间响彻天际。
赵匡胤一脸无奈苦笑道:“哎,你们自己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你等之主!”
众将士自然对赵匡胤惟命是从。
赵匡胤当众朗声道:“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少帝不得惊犯,对公卿不得侵凌,对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
诸将士都应声立下承诺,于是赵匡胤率领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数万jūn_duì浩浩荡荡来到开封城前,统领韩通得到消息赵匡胤已经za0f,率领禁军在城门抵抗。
韩通威武不屈,站在城门之上,目视数十万jūn_duì,毫无惧怕之意,怒道:“陛下信你任你,想不到赵匡胤也不过是趁机取利的无耻之徒!”
赵匡胤望着高大的城门,皱眉道:“我不愿自家人互相残杀,可韩通治军有方,且武功高强,这该如何是好?”
他唉声说着,愁苦万方,却不禁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叶北狄。
在他身后的白衣男子叶北狄笑道:“既然元朗兄有此仁心,就让山凌与山泽兄妹走一趟罢!”说罢对高大男子与红衣nv子示意。
两道人影在人群之中一闪而过,消失不见,甚至没有人看清他们怎样离开的。
一旁的赵匡义微微皱了皱眉,脸上不知是佩服还是惧怕的神情一闪而过,然后他便看到了哥哥的目光,知道赵匡胤对叶北狄足够的信任,也有足够的信心,于是自己也只好放下心来。
赵匡胤道:“我素来知道叶兄武功无人能及,想不到山氏兄妹也这般了得!”
就在这时,突然间一声巨响,开封城门大开,门中两个身影缓缓走了出来。高大的山泽手里提着一个白布裹着的包袱,在城门前一丢,一颗人头滚落,赫然正是方才在城门上朝赵匡胤大喝的守城将军韩通。
赵匡胤一愣,转而大喜,摔军冲入城中。
自此,赵匡胤兵不血刃即控制了后周政权,从陈桥至此,不过一天一夜。
不久后,由翰林学士陶谷拟好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赵匡胤遂正式登基为皇帝,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正是这场充满奇异又显得寻常的兵变让赵匡胤h袍加身,并开始了宋朝的统一之路……
……
赵匡胤陈桥兵变、h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励jing图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在叶北狄与赵普等人的谋划下,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遂于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宋朝大军先攻下荆南、湖南,平后蜀、定江南,用时十一年攻破江宁,最终后主李煜出降,南唐灭亡,至此天下一统。
在长达十多年的统一之路上,叶北狄、赵普还有赵匡义作为赵匡胤身边的重要人物,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这些人帮助他奠定了大宋建国的基础。
开宝九年,这时距离陈桥兵变已过了十六年,那时的谋臣赵普已官至宰相,就连曾经名不经传的高怀德、石守信等也都是名震一时的大将军。
可不知为什么,当初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为他出奇谋,定天下的叶北狄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件事不管是坊间还是朝臣之中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传闻,只不过没人敢说,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这一年刚过正月,可不知为何,原本一向谦和、礼贤下士的赵匡胤,正月一出,便杀了一大批史官,罪名是史官篡改历史,诽谤皇帝。
满朝文武见此情形皆不寒而栗,就连宰相赵普也从那之后不久便病重不出,至此,无人再敢言及此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是一位勤恳帝王,他对军事、经济、农桑等的改革对整个宋朝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为政期间,他收起jing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削弱相权,罢黜支郡,设置通判,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百姓经过五代时的战乱后,在此安定的局势面前自然也歌颂太祖之德,以致美名传扬后世,只是宋太祖兵变得到天下,在他完成统一之后,也定下了贯穿于整个宋朝的规矩,那就是“重文轻武”,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杯酒释兵权”等故事皆发生于当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宋朝历史当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饮酒,共宿g0ng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si,享年50岁。一代明君开国帝王就此而去,葬于永昌陵,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只是他的si仿佛留下许多疑点,有人说赵匡义篡夺皇位,将太祖杀si;也有说赵匡胤称帝后屠杀重臣,使自己晚年噩梦不止,导致最后jing神崩溃,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
这个谜团一直留在那时许多人的心中,直到多年后仍然未能找到真相,真相是什么,或许也只有那时的寥寥数人才能明白知晓。
……
在赵匡胤si后数年里,江湖中突然发生巨变,一时间兴起了四大门派,圣庭阁、无量谷、白水涧、灵犀山,这四大门派势力雄厚,没用多久其声名便盖过了盛行多年的少林等派系,只是这四大门派虽然高手众多,但似乎有些刻意低调,其立派之地并未在繁华城市,甚至有些跟俗世隔绝之意,江湖虽有其传言,但除了几场传说中的战事之外,数年内竟无人知道他们真正的落脚地在哪里。
只是四派越是这般超然物外,在人们心中实力就越是超乎想象,久而久之,甚至有人说他们就仿佛屹立于俗世权力之外的飘然之物,如果他们愿意,时刻可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替,但不同其他江湖门派,四派不约而同的远离天下纷争,只是每隔数年会派遣门下到外面历练,有时救si扶伤,有时铲除邪恶,在百姓中竟也留下几分薄名。
淳化三年,赵普因年老多病而请求告老还乡,太宗念其功劳为他加封太师衔、封魏国公,并永久享受宰相待遇,赵普临行前请求到太祖陵前祭祀,太宗应允。
满头花白的老人手里捧着一个不大的方盒子,一步一步踏上长阶,在永昌陵那座摆满牌位和蜡烛灯盏的蒲团前跪了下来,谁能想到这个已风烛残年的老人正是曾经随太祖皇帝起义,经历了两朝并独享荣华的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大宋朝思虑一生,至此已七十余岁。
“回想当年往事,桩桩犹在眼前,只可惜陛下英年早去……哎,如今老臣也将要九泉之中去见陛下,若有来生,当再追随陛下戎马天下!”长阶前,回首前尘往事,这位大宋的开国元勋也不禁涕泪纵横。
“只是心中一直有一件事让老臣耿耿于怀,当年未曾问过,如今过了多年,往事皆覆于尘土,也只有盼与陛下重逢之时再解老臣心中疑惑罢”
“只是我,我终究有负于他……叶兄啊叶兄,你会不会怪罪于我?陛下,你们……你们曾经是如此的亲密无间,可为何……”老人的自言自语渐渐变成一阵呜咽之声。
偌大的皇家陵墓,灯火长明,不知躺在里面戎马一生的曾经帝王,是否也因独居九泉而孤寂无依?
在太祖陵墓前跪坐许久,赵普终于起身,竟是小心翼翼的把那个方盒子摆在了陵墓前的桌案上。
然后躬身一拜,这一拜如当年在朝堂上,上面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下面的玉阶前,还有许许多多开国功臣,那时,他们所有人就像满怀抱负的青年一样,对即将开辟的新朝充满信心和希望。
回首往事,好像机缘巧合的与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b,或许这便是命运。
生si是命,贫贱富贵是命,就连那些不为人知的战斗、硝烟也全都是命,不管你是千古一帝还是普通百姓,终究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手掌,留下的鲜血和荒冢不过是宿命之中的一道道缘深缘浅的痕迹。
“陛下,这是当年您亲自督制的宰相印信,从此之后老臣再也用不上了,当今圣上并未将其收回,老臣唯有还与陛下,这天下……就让他们去治理吧……”
留下印信后,赵普仿佛终于卸下了肩负数十年的重任,转身离去,留下的是一道苍老而满是茫然的背影。
皇陵大门缓缓阖上,却忽然听到一声“咣当”,赵普回头的瞬间,只见一只黑se的猫从陵墓中跑了出去,不知打翻了什么,不过都不重要了吧,一切都终究要回到历史的轮回当中去,就连他自己也一样。
数月之后,两朝宰相赵普病逝于家中……